说起《传说 Tales Of》系列,虽然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可能不如《最终幻想》和《勇者斗恶龙》这些经典系列,但它绝对是日式RPG的代表作之一!
近年来,随着家用主机游戏越来越注重全球化发展,万代南梦宫旗下的许多作品都推出了本地化版本,包括《传说》系列。最新的几款《传说》游戏都官方推出了简体中文版,让中文圈玩家能更轻松地深入体验这个系列。
传说》系列的第一部作品诞生于1995年,平台是任天堂的SFC(超级任天堂)。之后的20年里,这个系列堪称“高产似母猪”,作品数量多到让人眼花缭乱。虽然每部作品的世界观和剧情都是独立的(除了少数几部续作),但在游戏系统和世界构成元素上却有着一脉相承的风格。而它的核心特色,就是那套独特的动作操作战斗系统——「LMBS(线性动作战斗系统)」。正是这个系统,让《传说》系列在日式RPG的江湖中站稳了脚跟,和《DQ》《FF》三分天下!
同时人物刻划的生动,和剧本探讨主轴的深刻,也都是一款款《传说》作品让玩家津津乐道的特有路线,在最初几部作品之后《传说》就已经从传统奇幻的框架中跳脱出来,自成一格。视觉风格不拘泥于特定路线也是《传说》的强项,开发时往往根据故事与剧本的需求决定呈现方式,从偏向写实到卡通幻想,样貌多元。
不得不提系列作品中的《绯夜/狂战传说》。这部作品在系列中算是“异类”,因为它罕见地采用了女性主角,并且以反派视角展开故事,跳出了传统的英雄叙事框架。相比前作《热情传说》(嗯,就是那部口碑有点崩的),《绯夜/狂战传说》不仅回归了系列应有的水准,还在故事深度上有了新的突破,堪称给《传说》系列的粉丝们打了一针强心剂!
不管你是《传说》系列的老粉,还是从未接触过这个日式RPG的代表作,接下来咱们就来聊聊《传说》历史上的几件大事,带你感受一下这个系列的魅力!
第一款《传说》作品
《传说》系列的开山之作是1995年登陆任天堂SFC主机的《幻想传说 Tales Of Phantasia》,由当时还未与万代合并的南梦宫发行,创始制作人是五反田义治,灵感来源于他未出版的同名小说。知名画师藤岛康介担任了这款游戏的人物设定,之后他也参与了多部《传说》作品的创作。系列另一位主要人物设定画师是猪股睦美。
《幻想传说》推出时并没有官方中文版,当时民间流传的非正式译名是“时空幻境”。随后的《宿命传说》和《永恒传说》也被冠以“时空幻境”的编号和副标题,虽然这与原版标题“Tales of…”的命名惯例有些出入,但这种翻译问题在早期游戏中很常见。最新的作品虽然由万代南梦宫分公司主导官方翻译,但为了照顾老玩家的习惯,还是在产品标题中保留了“时空幻境”的字样。
作为系列的开端,《幻想传说》奠定了许多经典元素,包括标志性的LMBS(线性动作战斗系统),为后续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第一款完全3D化的《传说》作品
《传说》系列最初的几部作品都是2D画面,毕竟SFC时代的硬件条件和3D技术都还不够成熟。直到2003年,登陆Game Cube的《仙乐传说 Tales Of Symphonia》才让系列正式踏入3D领域。
系列制作人马场英雄曾在访谈中提到,《仙乐传说》是《传说》系列在欧美市场表现最亮眼的一部作品,成功打开了西方市场的人气。
这部作品不仅延续了系列一贯的深度剧情和生动角色,还通过3D化让战斗系统和画面表现力更上一层楼,堪称系列的一次重要突破。
逐步进化的LMBS战斗
LMBS(线性动作战斗系统)是《传说》系列的招牌特色,随着硬件性能的提升和玩家需求的升级,这个以“线”为核心的战斗系统也在不断进化,加入了许多突破性的变化。直到最新作《破晓传说》,战斗依然以玩家与敌人之间的“线”为主轴,但已经加入了突破线性的横向位移和范围性技能,让战斗更加丰富多彩。
第一次重大突破出现在PS2平台的《重生传说 Tales Of Rebirth》,它将战斗场景从单线拓展为三线,增加了场景深度和横向移动的可能性,但本质上还是线性战斗。随后,同样登陆PS2的《深渊传说 Tales Of Abyss》真正打破了“线”的束缚,进入了“面”的领域。虽然战斗操作仍以线为轴,但角色可以自由横向移动,改变线的方向性,让战斗更加灵活。
战斗场景从横板变成平面立体,但仍没有逃离2d场景的限制
不过,《传说》系列并没有全面拥抱3D时代。2008年登陆NDS的《心灵传说 Tales Of Hearts》就回归了2D画面和线性战斗,当然这也与NDS的硬件性能有关。而首发于Wii、后来推出PS3加强版的《美德传说 Tales Of Graces》则进一步强化了3D表现,战斗系统充分利用了立体空间,为后续作品奠定了基础。
之后的几部作品,比如首发于PS3的《热情传说 Tales Of Zesteria》,虽然在剧情上让玩家颇有微词,但战斗系统却堪称亮点。它首次实现了接近无缝的战斗转场,大大减少了频繁战斗带来的割裂感。此外,本作独有的“天族附身”变身系统也让人眼前一亮。
到了《绯夜/狂战传说》,虽然战斗系统的框架没有大幅改动,但借助PS4的强大性能,战斗表现更加流畅华丽。同时,每名角色独有的“心魂爆发”操作也为战斗增添了更多变化性和乐趣。可以说,《传说》系列的战斗系统一直在不断进化,未来还会有怎样的惊喜?让我们拭目以待!
以女性为主角的《传说》作品
早期的《传说》系列虽然剧情比传统的勇者套路更独特深刻,但大多数作品还是没跳出“英雄救世”的老框架。尽管每部作品都有存在感十足的女性角色,却一直没有以女性作为第一主角的作品。直到2011年,PS3平台的《无尽传说 Tales Of Xillia》才让这件事有了转机。
《无尽传说》首次引入了双主角制,玩家可以选择男主角裘德或女主角蜜拉的视角来体验整个故事。两位主角的地位同等重要,必须分别通关才能看到完整剧情。不过,这种“并列主角”的设定也让事情变得有点微妙——毕竟没法理直气壮地说这是一款以女性为主角的游戏。
真正的突破要等到2016年的《绯夜/狂战传说 Tales Of Berseria》。这部作品终于让玩家全程扮演女性主角薇尔贝特,讲述了一个以复仇为核心的黑暗故事。薇尔贝特不仅是系列首位女性主角,还是一位反英雄角色,彻底打破了传统的“勇者模板”,为《传说》系列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《传说》系列的官方中文化
《热情传说》在推出PS4版后正式加入了中文化,而《绯夜/狂战传说》则从一开始就宣布会有官方中文版。考虑到万代南梦宫近年来对中文市场的重视,未来的《传说》系列作品中文化几乎已成定局。下一步,玩家们期待的是中文版能与日文版的发售时间差距缩短,甚至实现同步发售。
不过,其实《传说》系列的官方中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。2003年,首款登陆PS2的《传说》作品《宿命传说2 Tales Of Destiny 2》就曾推出过官方中文版。
可惜的是,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,《传说》系列都没有再推出中文版。显然,当年中文化游戏的收益并不理想,这也与PS2时代盗版猖獗的风气脱不了关系。
《传说》系列的现状与未来
《传说》系列作品的主要活跃地区在日本本土和亚洲,欧美等地区的声量相对就低了不少。不过从各方面来看《传说》都是占有相当重要地位,足以代表日本RPG的作品。
而且有趣的是LMBS这套战斗系统同时也呈现了日本式动作游戏的神髓,这让《传说》虽然同时是一款RPG作品而且以动作进行战斗,定义上却和一般概念的ARPG有所区别,独树一格。
Falcom旗下的《轨迹》系列、Atlus的《女神异闻录》、久违将打响本传下一炮的《最终幻想XV》与《勇者斗恶龙XI》,加上表现回稳的《传说》系列。日本RPG作品的推出总量与过往相比虽然确实低了不少,还是有许多非常值得期待的选择。